干货儿童用药需谨慎掌握儿童安全用药
医院订阅哦!东方网食品药品安全频道家长应提高安全用药意识,减少事故的发生
家长在给儿童用药前,最好要掌握充足的安全用药常识,以保证宝宝健康。并且,在平常的生活中培养并提高自己的安全用药意识,对儿童要谨慎用药。在购买儿童药品时,要注意:一定要从合法的药店购买药品,最好按照医生所说的对卖药者明确说明买药的目的和病症;应查看药品包装上标注的生产日期、有效期等内容,必须注意:药品只能在有效期内使用,并注意保存的方法。同时,一定要注意索要和保留购药凭证。若用药后出现问题,也便于更好的维护自身的权益,并协助相关工作人员查处药品的问题所在,减少不合格药品对他人的危害。
另外,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,尤其是各种器官、免疫系统的发育还不健全,属于低免疫人群。因此儿童用药需要特别谨慎,专家表示,家长在给宝宝用药时一定要提高安全用药的意识。药品用量方面
长期以来,儿童用药都是比照成人用量“酌量减半”,但按成人“缩小版”给儿童用药,被一些医学专家认为极不科学。很多药品说明书没有儿童用药剂量规定,而以“酌量减半”或“减量”标注,更多的只有一句话: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。
不少儿科医生认为,所谓“指导”是依据孩子体重和体表面积减量,而如何减量,则靠医生临床经验和儿童胖瘦不同进行换算。目前,计算儿童用药剂量主要有4个依据:年龄、体重、体表面积和药品说明书。按年龄计算时,1岁儿童用药剂量为成人的1/5,2岁为1/4,4岁为1/3,6岁为2/5,9岁为1/2,12—14岁为2/3,18岁时即与成人用药剂量相同。有的孩子与同龄儿童相比,太胖或太瘦,用药时主要参考“按体重计算法”。
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比成人复杂得多,不能简单地将成人药“打折”使用。儿童时期可以分为多个阶段,例如从出生至28天为新生儿期;28天至1岁为婴儿期;1岁至3岁是幼儿期;学龄前期从3岁到6岁;6岁至12岁是学龄期,12岁到18岁是青春期。
不同时期孩子对药物的吸收、分布、代谢和排泄能力都不同,绝不能单单按体重、年龄或体表面积来换算,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比成人要复杂得多,应根据不同时期孩子特点和具体病情确定治疗方案。儿童肝、肾的解毒和排泄以及血脑屏障功能均不成熟,对许多药物的代谢、排泄和耐受性差,按成人缩小版给儿童用药极不科学。不能乱用成人药
现代生活中,拿成人药随便给孩子吃的父母并不少见。很多成人用起来很有用的药品,对儿童而言,可能有致命的威胁。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,很多家长把成人用药常识套用在儿童身上,或是简单地“按年龄折算剂量”的方式给孩子服用,这会给宝宝未发育成熟的身体造成极大危害。
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一定要注意药品对病人年龄的适应性,不能忽视药品的适用范围及用量。儿童肝、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,解毒排泄功能弱,容易使药物在体内蓄积,引发不良反应,小病用药不当导致大病就医的孩子并不少见。孩子一生病就“小题大做”
现在,很多父母见孩子生病就给孩子挂吊针,医院,以为这样病可以快点好。他们却不知自己这样很“无知”。输液和其他给药途径相比,危险系数要大得多,更容易发生输液反应,或引发各种脏器损伤,甚至造成终身残疾,严重者还可导致死亡。因此,家长们切不可不据病情而强求医生为患儿进行输液治疗。
另外,小孩生病后,能不用药就不用。实在需要用药,一定要首选儿童专用药,同时,还要精准把握药量。平时儿童用药时的注意事项1忌滥用维生素。不要以为孩子吃了维生素有益无害。其实吃多了并不好,如维生素A、维生素D,吃多了会出现厌食、发热、烦躁、哭闹、肝肿大及肾脏损害。维生素C用处虽多,但大量服用也会引起腹痛、腹泻等症状,以及出现药物中毒。2忌滥用抗生素。不要孩子一生病,不管什么原因就使用氯霉素、链霉素。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、新霉素、庆大霉素、卡那霉素等抗生素,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,引起眩晕、耳鸣,甚至耳聋。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。8岁以内的孩子,特别是新生儿,服用四环素、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,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,所以小儿不用四环素、土霉素。3忌滥用解热止痛药。儿童发热的原因很复杂,也许是普通感冒、扁桃体发炎,也可能是麻疹、肺炎、脑膜炎等严重疾病。在没有查出病因前,滥用解热止痛药,会掩盖病情,妨碍正确诊断,耽误治疗。特别是幼儿高热时,如果使用解热止痛药不当,还会引起出汗增多、体温突然下降而发生虚脱。4忌滥用丙种球蛋白。有人把丙种球蛋白当成补药,其实丙种球蛋白主要作用是预防麻疹、甲型肝炎、腮腺炎和脊髓灰质炎。对其他传染病的防治效果不可靠。由于丙种球蛋白是用人血或胎盘血制成,滥用可能出现荨麻疹等副作用,所以不能把它当成补药滥用。
另外,专家特别提醒家长不要迷信处方药。据了解,中国非处方药协会今年2月19日公布的权威消息称,有超过一半的消费者“不知道自我用药首先应选非处方药”。专家指出,医院去开处方药的观念,往往导致儿童不幸成为滥用处方药的牺牲品。 最后,一定要重视儿童疾病的“初期预防”。很多家长对看似不严重的“疾病苗头”不够重视,比如儿童上火积热,以为过两天自然会好而延误治疗时机,往往病情一步步恶化为消化不良、感冒发烧、扁桃体炎、肺炎等,甚至出现更严重的病症或留下后遗症,给儿童和家庭都带来痛苦。 小编也借此机会,祝广大小朋友们,大朋友们儿童节快乐! 来源: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东方网食品药品安全频道请长按图片识别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qianmazhenaxmz.com/chxmz/12145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科普知识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,rdq
-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